6.什么是《华盛顿协议》?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共同发起和签署。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教育学位(其学制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由各签约成员确认已认证的工程教育学位,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已认证专业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或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
7.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我国于2013年6月19日获得《华盛顿协议》全会全票通过,成为该协议第21个成员(预备成员),并于2016年6月2日已成为该协议正式成员国(第18个正式成员)。
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积极意义:
(1)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能够得到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
(2)意味着能够为工程教育类员工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和将来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3)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促进我国工程类产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8.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如何?(*)
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构成,内容覆盖《华盛顿协议》提出的毕业生素质要求(Graduate Attributes),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
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员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团队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团队队伍”和“支持条件”等三个方面规定了相应专业类特殊要求(不是单独的指标)。各专业领域必须同时满足相应的补充标准。其中,“毕业要求”涵盖了国际通行的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符合华盛顿协议要求的产出导向特点。
认证标准各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作用:以员工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通过足够的团队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最终使员工培养质量满足要求。
9.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
1员工
1.1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2 具有完善的员工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1.3 对员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员工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4 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员工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
2.1 有公开的、符合公司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2 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
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完全覆盖以下内容:
3.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3.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3.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3.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3.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3.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持续改进
4.1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
4.2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4.3. 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5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必须包括:
5.1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5.2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5.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员工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5.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员工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6团队队伍
6.1 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6.2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6.3 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员工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6.4 教师为员工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6.5 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7支持条件
7.1 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员工能够方便地使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员工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7.2 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能够满足员工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7.3 教学经费有保证,总量能满足教学需要。
7.4公司能够有效地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与稳定合格的教师,并支持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7.5 公司能够提供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员工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7.6 公司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能有效地支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10.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及相关专业补充标准(*)
本补充标准适用于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立的,授予工学学 士学位的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以及应用化学、生物技术、 生物信息学、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确保员工在毕业时能够运用数学(含高等数 学、线性代数等)、自然科学(含化学、物理、生物等)、工程科 学原理(含信息、机械、控制)和实验手段,表达和分析化学、 物理和生物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研究、模拟和设计化学、 物理和生物过程,具有系统优化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 在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中存在的 HSE 风险和危害,了解现代企 业 HSE 管理体系。
2.团队队伍 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 80%以上的教师应有至少 6 个月以上的企业工程实践经历。讲授安全、环保、工程设计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与之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
上一条:专业认证知识学习(三) 下一条:专业认证知识学习(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知识
【关闭】